中国的“稻盛和夫”宋志平告诉你,如何做一个有效的经营者
“凡战者,以正合,以奇胜。”此为兵之势也。落至企业经营,同样需要制胜之钥。
8月26日,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、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在“东方蓝宝石”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开课,为来自各行各业的企业家们传授企业经营制胜之道。
在国企工作40年,宋志平成功带出了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,他被称为“国企改革的铺路石”“中国的稻盛和夫”。2019年,宋志平到了央企高管退休的最高年龄,但他并未“退隐江湖”,而是从“运动员”转型成为“教练员”,出任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和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“双料”会长。
在宋志平看来,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了太多的改变,展望未来,企业还面临着诸多新的不确定性。在这个时刻,中国企业家面临着信心、勇气和能力的考验。为此,宋志平对过去改革开放40多年的探索、磨练、经验进行思考,将企业经营之道凝聚于《经营制胜》一书中,希望为企业在前进的道路上增加一些定力。
“不论企业大小,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作出正确的选择才是经营者的主要任务。企业要把经营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思考,用经营目标来引导管理,用经营成果来评价管理,用经营需要来改革管理,由此摆脱内向、静态、标准化的思维定式,走出惯性管理的舒适区,迈向不确定的新环境,让企业焕发生机与活力。”宋志平直言,管理可以“教”,经营则需要“悟”。这并不是说经营没有一个终极的追求。实际上,经营背后的理念很重要,或者说究竟遵循什么样的经营之道,非常重要。
在“东方蓝宝石”举行的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8月闭门会议上,宋志平向企业家们详细剖析了有效经营者的5个特征:正确选择、整合资源、资本运营、有效创新、共享机制。
特征一:正确选择
宋志平直言,对企业而言,选择最重要。相比战略,更难的是看清方向和目标。
“制定战略一定要先定目标,缺什么找什么。”他回忆道,当年在一场战略研讨会上,大家集思广益,最终确定——中国建材集团想要在行业里做到前三名,成为领导者,必须做水泥。然而,当时公司并没有水泥,没有怎么办?
“缺什么找什么。缺资金,去香港上市;缺企业,搞联合重组;缺人才,与民企混改将人引进来、用起来,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,这样就把企业发展起来了。”宋志平感慨,从20年前一吨水泥都没有到如今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泥企业,中国建材集团就是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,确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。
宋志平强调,定目标、定战略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专业化。“我主张专业化做企业,不太主张多元化。因为只有少数企业可以做好多元化。”他进一步解释称,尤其中小企业,要做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,凭借核心技术和宽泛的市场,力争成为全球行业中的“隐形冠军”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情况下,能把一个专业做好已是不易,更不易的是“坚持秉持”,即在企业做大过程中不盲目扩张而偏离主业。他特别强调,做战略选择要有取有舍。主业是本分,企业要突出主业,做强主业。
在其看来,专业化能力是企业多元化的基础。在不断提升主业核心竞争力,做好现有业务的基础上,根据企业需要,顺着上下游产业链,可适当开展多元化经营。需要注意的是,企业业务不宜过多,一个为主、两个为辅,总数不超过3个。
如何选择新业务?
宋志平“支招”:要做到“四问”“四不做”“四要”。
一问:在行业里自身有没有优势?
二问:市场是不是有空间?是否能打败拥挤市场中的竞争对手?
三问:商业模式能不能复制,能否迅速发展?
四问:能否与资本市场对接?
“四不做”:一是产能过剩的业务不做;二是不赚钱的业务不做;三是不熟悉的业务不做;四是有明显的法律风险不做。
“四要”:一要评估风险;二要专业协同;三要收购团队;四要执着坚守。
至于如何选人?宋志平分享了自己的看法,主要围绕“品德”与“专业”两个方面。“德才兼备,以德为先,因为人格厚重,才能带着大家走得远。尤其专业平台一把手,需选专业主义者,选痴迷者。痴迷者,即从早到晚,醒来睡前都想这事儿的人;热爱这个行业,真正了解这个行业的人。”
宋志平说,最终做完选择后要坚持,因为做好一个业务不是马到成功,往往需要10年至20年的坚持,要想做到极致,可能需要30年至40年。
特征二:整合资源
企业的发展不在于创造资源的能力,而在于整合资源的能力。
宋志平认为,企业要重视整合资源,联合重组是一种重要的商业模式。尤其在大多数行业产能过剩的形势下,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与其新建公司,不如学会整合资源。
相比收购兼并的说法,宋志平更喜欢用“联合重组”的概念,这一概念也是他最早提出来的,更符合中国人的情感接受度,正所谓强强联合。
从不生产1吨水泥,一跃成为全球水泥领域的领跑者,中国建材就是依靠联合重组而发展壮大的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中国建材集团联合重组过程中,宋志平端出了“三盘牛肉”:一是公平定价,不欺负民营企业,和民营企业合作;二是为民营企业保留一定股权;三是把民营企业的领导人留下,一起做管理层。
如此,伴随中国水泥行业整合步伐,中国建材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泥企业。“三盘牛肉,所向无敌。”宋志平笑言。
特征三:资本运营
很多人问宋志平,“企业为什么要上市?”
面对这个问题,宋志平总会给出一个生动的答案:“简单说吧,不上市相当于你在地上跑,跑得最快相当于是高铁;上市后相当于是天上飞,起飞之后就不一样了。”
中国资本市场刚过30年,已有了长足的发展。他认为,资本运营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创新。创新需要资金,美国的科技创新,最重要的依靠是纳斯达克等资本市场,而中国有科创板、创业板等。宋志平感叹:“资本市场太重要了,没有资本市场,就不会有今天的宁德时代等一批优秀的公司。”
1912年,熊彼特在《经济发展理论》一书中提出“资本是企业家用来创新的杠杆”。高科技巨头的诞生,都少不了资本的支持。过去,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资本来源,但这带来企业杠杆加高,利息负担加重等问题,同时,也增加了银行的风险。中小企业加大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力度,会有效降低企业负债率,保留更多利润,而单纯依靠推高杠杆,企业的发展难以持续。
最新数据显示,中美两国独角兽企业占全球80%,这是创新与资本结合的成果。这些创办时间在10年内、在资本市场上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,它们的成长离不开资本市场土壤的培育。我国私募股权和风投基金总量在10年间涨了10倍,这些企业的高速发展也支持了资本市场的发展,而支持这些企业的基金、风投机构也在独角兽企业上市后获得丰厚回报。
宋志平表示,创新和资本市场并驾齐驱,相辅相成。企业在重视产品市场的利润时,不要忘记重视资本市场的价值。
特征四:有效创新
创新为什么要强调“有效”?宋志平说,主要是回避一些盲目的创新。
宋志平认为,企业是有边界的,就是必须盈利,这是硬约束。不盈利,再好的技术不能用。
他注意到,企业家和科学家的共同点是创新,创新是他们的灵魂。但是企业家和科学家的创新又有不同,科学家的创新是发现和发明,并不一定要有短期的经济效益。但是,企业家既要创新,还必须有效益。因为企业的约束就是效益,如果没有效益就很难持续。所以企业家的创新,要有效益、有目的,还要讲究创新的模式。
而创新的模式则分为颠覆性创新和持续性创新。在宋志平看来,颠覆性创新很重要,企业不搞颠覆性创新就必然被颠覆,“但也不需要每天都在颠覆,一般来讲在一个行业是15年至20年发生一次。”
对大多数企业而言,既要关注颠覆性创新,还要重视持续性创新,其中集成创新也是一种重要的模式。
特征五:共享机制
宋志平将共享机制也称作“机制革命”。当前中央提出“橄榄型的分配结构”,就是要让员工,尤其技术骨干增加收入,扩大中产阶层。
宋志平认为,企业的目的应包含社会进步、股东回报和员工幸福3个方面的内容,而在这三者之中,维护员工利益、提升员工幸福感至关重要。企业只有让员工充分受益,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,推动企业走向繁荣昌盛,这是提高股东回报、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。
当前做企业,必须解决共享的问题。共享也是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五大发展理念之一,全世界都在研究这个问题。
任正非的成功靠什么?马化腾的成功靠什么?在宋志平看来,他们都是靠共享机制。“实际上,建设共享平台已经成为今天优秀企业的自觉选择。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今天,企业必须开明,把企业创造的财富分配给员工一部分,让企业成为社会、股东、员工的利益共享平台。”他表示。
(来源:上海证券报 作者:祁豆豆 袁千惠(实习生))
责编:阴音 刘璇
校对:张健
监审:陶璐璐
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,转载自厦门笃实建材科技有限公司,原文地址:http://dushijiancai.com/post/64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