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计改变城市 | 崇雍大街:老砖瓦 新生活
编者按 城市是国家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等活动的载体。当城市中的一些建筑不再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需要时,就会通过再开发、整治改善、修缮保护等方式进行有计划的更新和改建。城市更新要应留尽留,全力保持城市记忆,稳妥推进改造提升,建筑设计能在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。
2020年,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“实施城市更新行动”的决策部署。2021年全国两会,“城市更新”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。受益于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,越来越多的老旧街区和建筑重新焕发活力。本报特开设“设计改变城市”专栏,走进这些城市更新中的璀璨明珠,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。
编者按 城市是国家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等活动的载体。当城市中的一些建筑不再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需要时,就会通过再开发、整治改善、修缮保护等方式进行有计划的更新和改建。城市更新要应留尽留,全力保持城市记忆,稳妥推进改造提升,建筑设计能在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。
2020年,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“实施城市更新行动”的决策部署。2021年全国两会,“城市更新”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。受益于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,越来越多的老旧街区和建筑重新焕发活力。本报特开设“设计改变城市”专栏,走进这些城市更新中的璀璨明珠,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。
拆除占道违建,展现古都风韵……对崇雍大街进行全面升级改造,是沿街居民最期待的事情。
崇雍大街并不是一条街的名称,它是由北京市的多条街道共同组成的,包括雍和宫大街、东四北大街、东四南大街、东单北大街、崇文门内大街等,崇雍大街北接地坛、南连天坛,也被称为“天地之街”。除了中轴线,崇雍大街是最能展现北京老城历史文化底蕴的空间次轴。
2018 年,崇雍大街作为北京市委、市政府提出的街区更新样本,担负起探索研究街区更新工作系统方法和实施路径的双重责任。3年过去,如今的崇雍大街面貌如何?
“年轮”和“卸妆”
崇雍大街并不是第一次改造。“我们拆外包的时候发现,之前的改造都是‘贴皮’,它的外墙面是一层又一层贴上去的,建筑就像有了‘年轮’。”中规院(北京)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所的建筑师,也是崇雍大街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的建筑设计负责人孙书同说:“这一层,是2008年改造的;这一层,是20世纪90年代改造的。一看就知道。”
崇雍大街虽然经历过七八次“一层皮”式的整治,却都没有跳出“涂脂抹粉”的惯性思维。“我们去改的时候,居民都已经习以为常了,以为我们还要这么改。”
本次改造则彻底跳出了这个思维定式,将重心逐渐从“街巷整治”转向“街区更新”,除了提升街巷整体的形象,更应该改善居民的生活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孙书同的团队选择在设计上“做减法、做还原”,拆除过去整治的“一层皮”,恢复建筑风貌的多样性。“以往都是‘上妆’,描眉画眼,这次我们则选择‘卸妆’,展现这条街真实的历史风貌。”
坐落在东四北大街492号的“精时钟表店”,此前也经历过多次改造。“之前改造图省事,都是直接拿水泥把墙面糊上,或者刷一层灰色涂料。”在查阅了历史照片并请教过相关专家后,孙书同团队首先对外墙面的水泥进行剔除和清洗。因为建筑本身北面的墙体还采用了传统的“丝缝”工艺,本次改造恢复了原有的样式。
在搜集资料过程中,设计单位还找到了一套1960年的珍贵历史照片。“崇雍大街的特色是‘多元并存、北古南新’,照片上能看到很多老建筑的存在。我们很惊喜地发现,这些建筑依旧保持着原来的风貌轮廓,只不过是被一些广告牌匾、外包构筑物给遮挡住了。”在后续改造中,这些遮挡物被逐一拆除,建筑的原有风貌也被逐渐恢复。
从233到77
交通信号灯杆、监控杆、照明灯杆……雍和宫大街只有短短1公里的路段,却林立了233支杆体。“因为这条街的人行道空间比较局促,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些杆件整合,把更多的步行空间还给行人。”而对于孙书同的团队来说,技术上的难度还是其次,最难的环节是沟通。
雍和宫大街环境整治提升工程,是崇雍大街整治提升工程的首期示范项目。从2018年3月参与项目,至2019年年底工程竣工,孙书同和她的团队在雍和宫大街投入了500多个日日夜夜。
作为北京市首条“多杆合一”示范街,雍和宫大街的杆件分管涉及10多个部门。涉及部门越多,召集的难度就越大,沟通的难度也越大。“看着简单的一条街道,每一个小的电箱、电线杆、标识标牌、杆件设施都是有主的,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时间在沟通和协调上。”
杆件数量的变化,是街区改造最直观的成效。经过多方沟通和配合,雍和宫大街上的各类杆件已经由233根合并为77根,不仅消除了人行道的通行瓶颈,还有效节约了老城珍贵的空间。与此同时,通过“电箱三化”工程,建筑师和工程师们将电箱小型化、隐形化、景观化,实现步行空间零障碍。
一方面是空间环境的改善,例如人行道的拓宽、交通堵点的治理、风貌的提升等。一方面是公共服务设施的保留和增加。“不仅所有的便民服务设施全部保留下来,我们还根据规划,增补了一些必要的便民服务设施,比如说雍和宫大街增设了‘崇雍客厅’文化服务设施,东四北大街增设了两处便民菜店等。”
此外,本次改造还关注了一些细节上的设计。“比如说街道两侧有很多老年人居住,所以我们在改造中特别注意了无障碍设施的设计:沿线所有道路都作了放坡处理,方便轮椅上下;所有的公共服务设施,均补充了无障碍坡道。一些空间比较局促的区域,尽量都加设短坡道、扶手,方便老年人出入。”
仅项目前期,孙书同就参加过8场设计师与居民面对面的座谈会,不仅与东城区政协专家委员进行座谈交流,还广泛征集公众对大街的改造建议。后续,他们还通过“菜单式选择”等方式,为居民设计了48种门窗样式菜单,让居民、商户都参与到设计中。
改造后的雍和宫大街,有了居民想要的便民设施,有了商户想要的漂亮整洁的门面、街道,也有了居民们的赞扬。
“我在老街修文物”
崇雍大街的环境综合整治过程既要保持“修旧如旧”, 又要做到“老而不旧”,难度水平很高。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,设计单位甚至采用了文物修缮的方法。
东四南大街108号是一个五开间门面,孙书同团队联合各方专家在实地查探和查阅文献资料后,推测其是清末时期北京城最著名的饽饽铺之一——合芳楼。被发现的时候,建筑已被鉴定为危房,破败不堪。“我们邀请了文委和研究古建筑的专家来现场勘探,经过多方搜集文献和照片资料,最终确认是合芳楼的旧址。”
合芳楼老字号最早可溯源到元代,这座建筑推测建设时间为19世纪末,是当时少有的五开间拍子式的饽饽铺。如今时间已经过去100多年,合芳楼经历过数次改造和功能变化,但还基本保留了清末时期的原有样式。
“虽然这个建筑还不是历史建筑,但是我们预先按照文物的标准去修了。”据孙书同介绍,他们把合芳楼的梁柱保留了下来,通过墩接等工艺对其加固,保证整体结构安全。“我们找到了很多合芳楼的影像资料,很大原因是它原来的装饰非常精美。修缮起来虽然有据可考,但又非常困难。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采用了文物修复才会使用的修缮手法。”
孙书同还举了一个例子。合芳楼的挂檐板非常精美,应该精细修缮,所以被拆下来进行补配整修。它的挂檐板,有的部分保存很完整,上了油饰后就能重新使用,有部分则已腐朽。“挂檐板上面是凤穿牡丹的图案,腐朽了近四分之一。师傅们就将腐朽的部分切割下来,按原样式临摹和雕刻好腐朽的部分,再补配替换上拼起来。”
崇雍大街是一条多元风格并存的街道,从北至南,建筑风貌逐渐由从古朴建筑向现代建筑过渡,雍和宫大街多古朴的四合院建筑,南侧的东单北大街则是繁华的现代建筑群。“在东四南、北大街的改造过程中,我们发现和抢救性修缮了历史性建筑20余处。包括我国北方地区早期无声影片创始人张玉亭先生的旧居,民国时期北平第一批的留学生公寓‘大兴公寓’,东四二条的民国‘风水楼’等。”孙书同表示,这一系列的历史建筑在被保护性修缮之后,都已经重新展示在大家面前。
老旧建材有了二次生命
城市更新不仅让街区焕发了新活力,也给了一些老旧建材第二次生命。崇雍大街改造项目重点探索了老旧建材回收利用的方式,对大街原有的铺地砖、瓦、墙砖、木构件等进行了充分的回收利用。
“一般老街的改造中,我们会把拆出来的老砖和老瓦进行清洗和打磨,然后分类挑选,对强度足够的砖瓦再重新用回建筑的修缮中,砖瓦的回收利用率很高。原先步道的铺地砖,也被重新运进工厂切割后,铺设在了设施带上。”据孙书同介绍,工地现场有一个场所专门存放老旧物料,回收的老旧建材存放在一起。
而对于木材来说,由于木结构容易被腐蚀,所以在修的时候采取的手段是应保尽保。“有的柱子腐朽三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,我们就把腐朽的部位去掉,然后采用墩接的手法,补配上新木材,尽可能保留建筑更多的历史信息。”孙书同:“还有的木结构丧失了支撑能力,我们就把它加工成了一些家具再利用,‘崇雍客厅’里的部分家具就是这样来的。”
据了解,雍和宫大街的改造共对55万块旧砖、13万块旧瓦及大量木构件等进行了回收再利用,在东四南、北大街的修缮中,共使用了86万块老砖、18.2万块旧瓦。而这些经历过时间沉淀的老旧建材的再利用,不仅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,还能最大范围地保有房子本身的历史感。
如今的崇雍大街,有“文风京韵”,也有“大市银街”。这其中都离不开老旧建材的助力。
崇雍大街是北京“百街千巷”工作第一次采用全局性、系统性的综合提升方式的落地案例,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进行老城街区更新调研时曾表示:“要以崇雍大街和什刹海地区为样本推进街区更新。”有崇雍大街改造的珠玉在前,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高质量的街区更新项目出现。
中国建材报记者:刘芳芳 庞越峰
责编:阴音 刘璇
校对:张健
监审:陶璐璐
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,转载自厦门笃实建材科技有限公司,原文地址:http://dushijiancai.com/post/656.html